云融 新生—2020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创新大会 圆满落幕

智能时代,教育领域什么在变,什么不变?面对人类第三次教育大变革,我们该如何思考?针对线上线下融合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该如何行动?
 
12月3日,由中国互联网教育产业联盟、院校桥、上海市信息服务行业协会等联合主办的“2020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创新大会”在上海科学会堂成功举办。
 
作为2020上海市智慧城市体验周的活动,本次大会针对疫情后学生回流线下等真实现状,聚焦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和重构,在上海市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指导下,遇挑战而谋变,临变局而思危,与众多教育专家共谋前瞻。
 
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已成必然,
创新是解题关键点
 
回望2020这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成为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的“催化剂”。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大显身手,引发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大变革。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育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网络运行保障能力不足,体系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及线上教育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不足等。
 
线下复课后,在线教育也从“新鲜感”转向“新常态”,线上线下教育融合也成为必然。那么线上线下教育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产生1+1大于2的效应呢?
 
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处长钱晓看来,解题的关键是创新。“‘十四五’将是教育信息化跨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在线教育新模式创新将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钱晓在致辞中说道。


国家督学、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国顺认为线上与线下融合,给校长们带来更多跨文化、跨专业以及跨学科的融合教育理念。在传统灌输式教学之余,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也在家校融合中转变教学思维,主动进行教学创新实践。学生学习中也融合多维空间创新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相信人人是才、人人成才、人人有才。
 

“线上教育已经兴起,要充分认识融合教育对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的战略意义,打造上海虚拟学校体系,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学分银行、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教师要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协同育人,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稳定发展。同时在第三次教育大变革的起点上,应组织各方协同力量对信息教育风险要有效进行防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袁振国在大会上带来了关于人类第三次教育大变革的深度思考。
 

智能时代,教育如何实现转型,已经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政府智能管理、学校智慧教育、人才创新培养,也需要在线教育企业以及专业服务平台的支撑。活动现场,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上海市民办教育“民智计划”第一期项目——智教湾在线教育企业服务平台(宝山基地)在大会上正式启动。
 

 
随后,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复旦软件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院校桥三方代表现场签署《智教湾在线教育企业服务平台(宝山基地)合作协议》。
 

 
未来教育变革的前提是技术
关键是人
 
未来的教育改革究竟如何改,怎样改?在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格致中学原校长张志敏看来,关键是利用技术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帮助师生提升学习能力。“未来学习将出现学习资源的重构、学习样式的创生以及学习技术的赋能这三大变样。今后社会中,技术绝对不是工具,是教育。而最本质的教育核心,是抓住育人面向未来的一种创新能力。”张志敏在大会演讲上如是说。
 

教育现代化改造的智能转型又该从何开始呢?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电教馆馆长张治从加速到来的AI时代、教育与AI的深度融合、以及智能时代的教育新图景这三个维度,分析AI时代教育变革将向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新模式、应用技术构建学生学习新方式、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说话”这三个方向,共建“虚实融合”的学习新场景,形成未来人机互动的教学新常态。
 

位于教育实践前沿的上海世外智慧教育总经理田野,在大会上分享了“世外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他认为未来的学校、未来的世外,一定是一个实体学校+虚拟学校,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以及差异化需求下,学校数字化平台系统建设将往灵活性进一步发展,让人工智能真正起到数字化助教功能,帮助老师减轻工作负担,将精力更加聚焦在育人的方面。
 

 
位于教育实践前沿的上海世外智慧教育总经理田野,在大会上分享了“世外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他认为未来的学校、未来的世外,一定是一个实体学校+虚拟学校,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以及差异化需求下,学校数字化平台系统建设将往灵活性进一步发展,让人工智能真正起到数字化助教功能,帮助老师减轻工作负担,将精力更加聚焦在育人的方面。
 

 
静安闸北一中心小学蔡喆炯校长也持类似观点。他说:“学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不是为了信息技术而去做信息技术,而是将孩子未来面对的现实及需求放在首位,充分为他们考虑,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根基。”